第一百二十四章 以打促和(五)
關燈
小
中
大
鄂霍次克海,東為堪察加半島,東南為千島群島,南為北海道島,西、北為西伯利亞,西南為庫頁島。在韃靼海峽與拉彼魯茲海峽(宗谷海峽)與日本海相連。當地最著名的景觀為冬季在海面出現的浮冰。海水由大陸排放的水、雨水、從太平洋穿過千島群島的無數海峽西流之水,以及從日本海經過拉佩魯茲海峽北流之水組成。溫帶季風氣候。
基本介紹
鄂霍次克海(俄語:Лntocepaoxotckoгo摸pr;羅馬化寫法:okhotskoye摸re;英語:色aookhotsk)是西北太平洋的一個海,得名於鄂霍次克。鄂霍次克海原稱通古斯海或拉穆特海。舊時日本稱為“北海”(hokkai),後來改指位於歐洲的北海,故今改用俄語音譯(ohotsu褲kai,オホーツク海)。中國唐代稱“少海”、“北海”。俄國人於17世紀進至鄂霍次克海,1731年建立鄂霍次克區艦隊,基地設在鄂霍次克港。1855年,區艦隊基地遷駐尼古拉耶夫斯克(廟街)。
地貌地質
鄂霍次克海形成於第四紀(250萬年至1萬年前),經歷了多次冰川的進退。海底坡度由北往西南下傾。按其地貌特征大致可分為陸架區、陸坡區和深水海盆。近岸陸架區占海區總面積的40%。中央部分海底為陸坡區,零星地分布著一些水下高地、窪地和海槽。深水海盆主要有兩個:在庫頁島東面為一寬廣的捷留金海盆,地形崎嶇不平;在千島群島內側的是千島海盆,為一深海平原,是全海區最深之處。海底沈積物,近岸帶為粗礫、細礫和砂;陸架和島架區主要為砂;深水海域沈積物則為粉砂質泥、粉砂粘土和泥質;千島群島地區的底質,一般多含火山碎屑物質,許多地方已形成各種粒度的凝灰巖沈積層。
鄂霍次克海島嶼周圍海底常發生地震,並形成破壞力巨大的津浪(地震海嘯)。大陸架面積廣闊(占海底面積42%以上),約寬400千米。分布在北部和西部;靠近千島群島的南部是深海盆地(9%以上);中部是帶狀大陸坡,交替分布有海底窪地和海底高原(48%以上)。海流從東北經中部、千島群島流向太平洋,與白令海來的海流匯合,形成千島寒流(親潮);南部局部地區有暖流經過。
地理位置
太平洋西北部的邊緣海。大部分為東北亞的不同地形區所圍繞。鄂霍次克海西瀕俄羅斯的西伯利亞海岸,南起黑龍江河口灣,北至品仁納(penzhina)河口。東以堪察加半島和千島群島(褲日lisnds)為界,南抵日本的北海道,西南至俄羅斯的薩哈林(sakhalin)島。鄂霍次克海覆蓋面積1.3萬平方千米。平均水深777米,海水沖刷著日本和俄羅斯兩國的海岸。
大陸沿岸大部分為高峻巖岸,其間散布著註入該海的地區性大河的河口。諸如黑龍江、烏第河、鄂霍塔河、吉日加河及品仁納河等。海底由北向南和西南傾斜。北部和西北部為深達200米的大陸棚,而其餘地區(約占總面積的70%)是深200-1500米不等的大陸斜坡。
地形特點
南北最長2460千米,東西最寬1480千米,面積約152.8萬平方千米,平均水深838米。北部有寬闊的大陸架,往南水深增加。中部水深1000-1600米,東部最深處達36米。海岸線較平直,總長10460千米。較大海灣有舍列霍夫灣、烏德灣、太灣、阿卡德米灣等。海水北淺南深。平均深度821米,北淺南深,最深處3521米(千島海盆)。水容量達136.5萬立方千米。鹽度32.8‰-33.8‰。
夕陽下的鄂霍次克海
鄂霍次克海北淺南深,北部近岸是大陸架區,中央是大陸坡區,南部薩哈林島(庫頁島)東側和千島群島內側是兩個深水海盆。海盆邊緣的千島群島位於地殼活動帶,北部和西北部為深達200米的大陸棚,而其餘地區(約占總面積的70%)是深200-1500米不等的大陸斜坡。海底常發生地震和火山活動,有30個活火山和70個死火山。海底地形自北向南傾斜,北部大陸架寬廣。東南部有著名的千島海盆,最深處達3521米。鄂霍次克海南北氣候差異明顯。北部處於高緯度,又伸入亞洲大陸,具有副極地大陸性氣候。冬季嚴寒而漫長,夏季溫暖而短促,年降水量400-700毫米;南部受海洋調節屬溫帶海洋性氣候,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。1月北部平均氣溫零下24c,南部零下10c;8月北部平均氣溫11c,南部則為17c。冬季來自大陸的幹冷西北風。不僅可以激起海面大浪,而且引起大範圍降溫,使大部分海區結冰。北部一般11月開始結冰,冰期持續到來年6月,南部冰期大多不超過3個月。海區結冰或有浮冰,不利於航行。海海區因有寒流和暖流交匯,而有濃霧形成。海水中營養鹽類較多,利於海洋生物繁殖,產堪察加蟹、鮭魚、鯡魚、鱈魚、鰈魚等。重要港口有馬加丹、鄂霍次克等。
海岸狀況編輯
沿岸大部高峻陡峭;堪察加半島西岸、薩哈林島和北海道島北岸低平,多瀉湖,岸線較平直。大海灣有舍列霍夫灣、薩哈林灣和捷爾佩尼耶灣。其間散布著註入該海的地區性大河的河口。諸如黑龍江、烏第(uda)河、鄂霍塔(okhota)河、吉日加(gizhiga)河及品仁納河等。
地質活動情況編輯
香港天文臺2008年7月5日上午10時19分記錄一次猛烈地震,震央位於俄羅斯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之西北偏西約380千米,地震規模為裏氏7.5級。經初步分析,震中位於鄂霍次克海(北緯53.9度,東經153.0度),目前尚未有傷亡及損毀報告。
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:2013年05月24日13時44分在鄂霍次克海(北緯54.9度,東經153.3度)發生8.2級地震,震源深度600千米。本次地震有兩個顯著特點:1、深度超過600千米的巨大地震,這在地震觀測史十分罕見;2、由於震源深達600千米(位於地幔中),地震波傳播速度更快。能量衰減減慢,低頻成份攜帶的巨大能量得以傳播的更遠,這使得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震感。
氣候特征編輯
鄂霍次克海屬溫帶季風氣候。平均氣溫:2月北部零下20c,南部零下7c;8月東北部12c。南部18c。表層水溫:冬季在0c以下,夏季8-12c。表層鹽度25‰-35‰。海域從10月至次年6月結冰,3月結冰範圍最大,冰厚1米。4-8月多霧,北部和西北部時有濃霧。冬季多暴風雪。不規則日潮、半日潮。最大潮差12.9米(品仁納灣),流速約7.5節。海流呈反時針方向環流,流速0.5-1.5節。年降水量:北部710毫米,南部1040毫米。年平均氣溫隨緯度而異,北方為零下6c,南方為5.5c;在同一緯度上,東部又比西部高10c。月平均氣溫以1月為最低,北部的舍利霍夫灣和烏達灣為零下24c,而千島群島和堪察加南部為-10c;8月為最高,北部為11c。南部為17c。
鄂霍次克海的大部海面10月至次年6月結冰。北部和西部海域受亞洲大陸影響,屬亞寒帶大陸性氣候,冬季1-2月平均氣溫零下20c至零下24c,7-8月為12-14c,年降水量400-700毫米,海水結冰期長達7個月(11月至翌年6月),冰厚0.8-1米。南部和東部靠近太平洋,屬溫帶季風氣候,1-2月平均氣溫零下5c至零下7c,7-8月為12-18c。年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。海區因有寒流和暖流交匯,融冰期有濃霧,並有流冰活動,不利航行。海水表層鹽度在薩哈林島附近為25‰-27‰。堪察加附近32-‰33‰,中央部分33‰。
同時,季風氣候十分顯著,冬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,風力較大,持續時間也較長;夏季則多海風。秋季多強暴風。風速達20-30米/秒,波高達8-12米。此外,該海區易受津浪(地震海嘯)襲擊,瞬間浪高高達20米。波長為數公裏,傳播速度為400-800千米/時,給沿岸地區、尤其是千島群島造成巨大的破壞。
結冰嚴重,幾乎全海區都不同程度地有海冰。北部,11月開始結冰,結冰期可達280天,冰厚為0.8-1米;堪察加和千島群島為少冰區,每年結冰期平均不超過3個月。嚴冬季節,有時西北風把浮冰吹向千島群島,使某些海峽堵塞。夏季,僅珊塔爾群島附近仍留有海冰,其他海區均無冰……
受亞洲大陸極端氣候的影響,鄂霍次克東北、北和西部海域冬季嚴寒,從10月至翌年4月,這些海域氣溫非常低,海水一直封凍。南部和東南部海域靠近太平洋,屬比較溫和的海洋性氣候。北部海域2月平均氣溫為零下20c,8月為12c。南部海域2月平均氣溫為零下7c,8月為18c。10月底海水開始封凍,到3月冰凍最嚴重。
鄂霍次克海平均水深為821米,最大水深為3916米。海區表層海流大體是從東北經中部、千島群島流向太平洋,與白令海來的海流匯合形成氣旋式環流。鄂霍次克海的海水由大陸排放的水、雨水、從太平洋穿過千島群島的無數海峽西流之水,以及從日本海經過拉佩魯茲(pe肉色,亦作宗谷)海峽北流之水組成。受這些洋流影響,海域東半部的水溫較西半部高,海水一般沿逆時針方向流動。從太平洋匯合的海水,特別是在千島群島東部和中部之間匯合的海水,在東部的幾條支流上形成湍急的急流向北流去,而在西部,從西伯利亞大陸註入的河水則匯入類似的急流中向南流去。
海流大致為氣旋式環流。太平洋暖水經千島群島北部海峽流入該海後,分為兩支:
一支向西北直指約翰島。強度不斷減弱。另一支向北,到北部沿岸後轉向西和西南。沿岸南下途中,不斷納入各條河流淡水(尤其是黑龍江的徑流),後沿庫頁島南下。這是寒冷的沿岸流;並有小部分從拉彼魯茲海峽(宗谷海峽)北側流向日本海。
而日本海的暖水從拉彼魯茲海峽(宗谷海峽)南側流入本海區,沿著北海道北岸向東流,即為宗谷海流。流速可達50-90厘米/秒。從而,構成氣旋式的總環流。流速,近岸大於遠海。遠海流速一般為5~10厘米/秒。流向較穩定。該海區與太平洋的水交換,主要通過千島群島諸海峽。就整個群島地區來說,上層為北進南出;深層則主要由太平洋流入,這與拉彼魯茲海峽(宗谷海峽)以南進北出的方式與日本海進行水交換有所不同。
水團主要有表層水、中層水和太平洋深層水。表層水(0-150或200米層)是冬季由海水垂直對流形成,溫、鹽特征值分別為-1.7~0.6c和32.。中層水(200-800米層)是由太平洋流入的上層水混合變性而成,其溫、鹽特征值分別為0.1-2c和33.3~33.8。太平洋深層水(800米以深)由太平洋流入的深層水變性而成,特征為高溫(2.4c左右)、低氧(amp;amp;amp;lt;1毫升/升),鹽度為34.3‰-34.4‰……
潮波由太平洋傳入,潮汐以不正規全日潮為主。僅北部、西北部沿岸及珊塔爾群島附近為不正規半日潮。潮差北大南小。品仁灣天文角附近,潮差可達13米。珊塔爾群島也可達7米,南部海區則僅0.8-2.5米。潮流則分半日潮和全日潮。流速因地而異,外海僅5-10厘米/秒,海峽和海灣口潮流可達2-4米/秒。
本海區海水中營養鹽類較多,有利於海洋生物的繁殖。浮游植物量達20克/米,主要屬矽藻門,其次為甲藻。浮游動物的生物量,某些地區可達1-3克/米。底棲生物全海區的總生物量達2億噸。各種動物群中,以軟體動物為最多,其次為棘皮動物和多毛類環節動物。較有經濟價值的是堪察加蟹、藍蟹和某些軟體動物。魚類約有300種,其中鮭魚、鯡魚、普鱈、鰈魚等30種魚類,均有重要經濟價值。此外,還有抹香鯨、海獅和海豹等哺乳動物。
大陸架海域漁業資源豐富。多寒帶魚類,以鯡、鮭、鱒等魚為主,東部堪察加附近有世界上最大的捕蟹場。盛產大馬哈魚、鱒、鯡、鱈和毛鱗魚等。沿岸港口有俄羅斯的馬加丹、鄂霍次克、科爾薩科夫和日本的網走等。多海狗、白鯨、海驢、海豹等動物。開發較晚,1713年才從鄂霍次克開航到堪察加地區。重要港口有蘇聯的馬加丹、鄂霍次克、尼古拉耶夫斯克(廟街)、科爾薩科夫以及日本的網走、紋別等,大多數為漁港。堪察加半島附近水域盛產魚、蟹。溫暖季節的鄂霍次克海水頗為適合海洋生物生長。這裏的海生植物有海藻和海草,海生動物有小龍蝦。貽貝、蟹、海膽、珊瑚蟲以及多種魚類,其中大麻哈魚、鯡魚、綠鱈、比目魚、鱈、毛鱗魚和胡瓜魚,以及蟹和褐蝦等經濟價值都很高。鄂霍次克海還有鯨、海豹、海獅和海狗等哺乳動物。
鄂霍次克海是太平洋西北部的邊緣海。位於千島群島和亞洲大陸之間。經宗谷海峽(拉彼魯茲海峽)通日本海,經千島群島各海峽連接太平洋。鄂霍次克海上有定期航運溝通俄羅斯遠東各港口。沿岸主要港口有納加耶夫(nagayevo)灣的馬加丹(magadan)和鄂霍次克。薩哈林島的科爾薩科夫(koakov)以及千島群島的北庫裏爾斯克(色vero-褲日lsk)和南庫裏爾斯克(yuzhno-褲日lsk)也頗重要。冬季有大塊浮冰妨礙航運,夏季有濃霧阻礙交通。鄂霍次克海東為堪察加半島,東南為千島群島,南為北海道島,西、北為西伯利亞,西南為庫頁島。鄂霍次克海經千島群島諸海峽與太平洋相通,在韃靼海峽與拉彼魯茲海峽(宗谷海峽)與日本海相連。當地最著名的景觀為冬季在海面出現的浮冰。
中文名稱鄂霍次克海外文名稱所屬地區太平洋面積1.3萬平方千米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平均水深821米最大水深3916米大陸架寬度約400千米形成時間第四紀主要入海河流阿穆爾河(~^~)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基本介紹
鄂霍次克海(俄語:Лntocepaoxotckoгo摸pr;羅馬化寫法:okhotskoye摸re;英語:色aookhotsk)是西北太平洋的一個海,得名於鄂霍次克。鄂霍次克海原稱通古斯海或拉穆特海。舊時日本稱為“北海”(hokkai),後來改指位於歐洲的北海,故今改用俄語音譯(ohotsu褲kai,オホーツク海)。中國唐代稱“少海”、“北海”。俄國人於17世紀進至鄂霍次克海,1731年建立鄂霍次克區艦隊,基地設在鄂霍次克港。1855年,區艦隊基地遷駐尼古拉耶夫斯克(廟街)。
地貌地質
鄂霍次克海形成於第四紀(250萬年至1萬年前),經歷了多次冰川的進退。海底坡度由北往西南下傾。按其地貌特征大致可分為陸架區、陸坡區和深水海盆。近岸陸架區占海區總面積的40%。中央部分海底為陸坡區,零星地分布著一些水下高地、窪地和海槽。深水海盆主要有兩個:在庫頁島東面為一寬廣的捷留金海盆,地形崎嶇不平;在千島群島內側的是千島海盆,為一深海平原,是全海區最深之處。海底沈積物,近岸帶為粗礫、細礫和砂;陸架和島架區主要為砂;深水海域沈積物則為粉砂質泥、粉砂粘土和泥質;千島群島地區的底質,一般多含火山碎屑物質,許多地方已形成各種粒度的凝灰巖沈積層。
鄂霍次克海島嶼周圍海底常發生地震,並形成破壞力巨大的津浪(地震海嘯)。大陸架面積廣闊(占海底面積42%以上),約寬400千米。分布在北部和西部;靠近千島群島的南部是深海盆地(9%以上);中部是帶狀大陸坡,交替分布有海底窪地和海底高原(48%以上)。海流從東北經中部、千島群島流向太平洋,與白令海來的海流匯合,形成千島寒流(親潮);南部局部地區有暖流經過。
地理位置
太平洋西北部的邊緣海。大部分為東北亞的不同地形區所圍繞。鄂霍次克海西瀕俄羅斯的西伯利亞海岸,南起黑龍江河口灣,北至品仁納(penzhina)河口。東以堪察加半島和千島群島(褲日lisnds)為界,南抵日本的北海道,西南至俄羅斯的薩哈林(sakhalin)島。鄂霍次克海覆蓋面積1.3萬平方千米。平均水深777米,海水沖刷著日本和俄羅斯兩國的海岸。
大陸沿岸大部分為高峻巖岸,其間散布著註入該海的地區性大河的河口。諸如黑龍江、烏第河、鄂霍塔河、吉日加河及品仁納河等。海底由北向南和西南傾斜。北部和西北部為深達200米的大陸棚,而其餘地區(約占總面積的70%)是深200-1500米不等的大陸斜坡。
地形特點
南北最長2460千米,東西最寬1480千米,面積約152.8萬平方千米,平均水深838米。北部有寬闊的大陸架,往南水深增加。中部水深1000-1600米,東部最深處達36米。海岸線較平直,總長10460千米。較大海灣有舍列霍夫灣、烏德灣、太灣、阿卡德米灣等。海水北淺南深。平均深度821米,北淺南深,最深處3521米(千島海盆)。水容量達136.5萬立方千米。鹽度32.8‰-33.8‰。
夕陽下的鄂霍次克海
鄂霍次克海北淺南深,北部近岸是大陸架區,中央是大陸坡區,南部薩哈林島(庫頁島)東側和千島群島內側是兩個深水海盆。海盆邊緣的千島群島位於地殼活動帶,北部和西北部為深達200米的大陸棚,而其餘地區(約占總面積的70%)是深200-1500米不等的大陸斜坡。海底常發生地震和火山活動,有30個活火山和70個死火山。海底地形自北向南傾斜,北部大陸架寬廣。東南部有著名的千島海盆,最深處達3521米。鄂霍次克海南北氣候差異明顯。北部處於高緯度,又伸入亞洲大陸,具有副極地大陸性氣候。冬季嚴寒而漫長,夏季溫暖而短促,年降水量400-700毫米;南部受海洋調節屬溫帶海洋性氣候,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。1月北部平均氣溫零下24c,南部零下10c;8月北部平均氣溫11c,南部則為17c。冬季來自大陸的幹冷西北風。不僅可以激起海面大浪,而且引起大範圍降溫,使大部分海區結冰。北部一般11月開始結冰,冰期持續到來年6月,南部冰期大多不超過3個月。海區結冰或有浮冰,不利於航行。海海區因有寒流和暖流交匯,而有濃霧形成。海水中營養鹽類較多,利於海洋生物繁殖,產堪察加蟹、鮭魚、鯡魚、鱈魚、鰈魚等。重要港口有馬加丹、鄂霍次克等。
海岸狀況編輯
沿岸大部高峻陡峭;堪察加半島西岸、薩哈林島和北海道島北岸低平,多瀉湖,岸線較平直。大海灣有舍列霍夫灣、薩哈林灣和捷爾佩尼耶灣。其間散布著註入該海的地區性大河的河口。諸如黑龍江、烏第(uda)河、鄂霍塔(okhota)河、吉日加(gizhiga)河及品仁納河等。
地質活動情況編輯
香港天文臺2008年7月5日上午10時19分記錄一次猛烈地震,震央位於俄羅斯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之西北偏西約380千米,地震規模為裏氏7.5級。經初步分析,震中位於鄂霍次克海(北緯53.9度,東經153.0度),目前尚未有傷亡及損毀報告。
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:2013年05月24日13時44分在鄂霍次克海(北緯54.9度,東經153.3度)發生8.2級地震,震源深度600千米。本次地震有兩個顯著特點:1、深度超過600千米的巨大地震,這在地震觀測史十分罕見;2、由於震源深達600千米(位於地幔中),地震波傳播速度更快。能量衰減減慢,低頻成份攜帶的巨大能量得以傳播的更遠,這使得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震感。
氣候特征編輯
鄂霍次克海屬溫帶季風氣候。平均氣溫:2月北部零下20c,南部零下7c;8月東北部12c。南部18c。表層水溫:冬季在0c以下,夏季8-12c。表層鹽度25‰-35‰。海域從10月至次年6月結冰,3月結冰範圍最大,冰厚1米。4-8月多霧,北部和西北部時有濃霧。冬季多暴風雪。不規則日潮、半日潮。最大潮差12.9米(品仁納灣),流速約7.5節。海流呈反時針方向環流,流速0.5-1.5節。年降水量:北部710毫米,南部1040毫米。年平均氣溫隨緯度而異,北方為零下6c,南方為5.5c;在同一緯度上,東部又比西部高10c。月平均氣溫以1月為最低,北部的舍利霍夫灣和烏達灣為零下24c,而千島群島和堪察加南部為-10c;8月為最高,北部為11c。南部為17c。
鄂霍次克海的大部海面10月至次年6月結冰。北部和西部海域受亞洲大陸影響,屬亞寒帶大陸性氣候,冬季1-2月平均氣溫零下20c至零下24c,7-8月為12-14c,年降水量400-700毫米,海水結冰期長達7個月(11月至翌年6月),冰厚0.8-1米。南部和東部靠近太平洋,屬溫帶季風氣候,1-2月平均氣溫零下5c至零下7c,7-8月為12-18c。年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。海區因有寒流和暖流交匯,融冰期有濃霧,並有流冰活動,不利航行。海水表層鹽度在薩哈林島附近為25‰-27‰。堪察加附近32-‰33‰,中央部分33‰。
同時,季風氣候十分顯著,冬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,風力較大,持續時間也較長;夏季則多海風。秋季多強暴風。風速達20-30米/秒,波高達8-12米。此外,該海區易受津浪(地震海嘯)襲擊,瞬間浪高高達20米。波長為數公裏,傳播速度為400-800千米/時,給沿岸地區、尤其是千島群島造成巨大的破壞。
結冰嚴重,幾乎全海區都不同程度地有海冰。北部,11月開始結冰,結冰期可達280天,冰厚為0.8-1米;堪察加和千島群島為少冰區,每年結冰期平均不超過3個月。嚴冬季節,有時西北風把浮冰吹向千島群島,使某些海峽堵塞。夏季,僅珊塔爾群島附近仍留有海冰,其他海區均無冰……
受亞洲大陸極端氣候的影響,鄂霍次克東北、北和西部海域冬季嚴寒,從10月至翌年4月,這些海域氣溫非常低,海水一直封凍。南部和東南部海域靠近太平洋,屬比較溫和的海洋性氣候。北部海域2月平均氣溫為零下20c,8月為12c。南部海域2月平均氣溫為零下7c,8月為18c。10月底海水開始封凍,到3月冰凍最嚴重。
鄂霍次克海平均水深為821米,最大水深為3916米。海區表層海流大體是從東北經中部、千島群島流向太平洋,與白令海來的海流匯合形成氣旋式環流。鄂霍次克海的海水由大陸排放的水、雨水、從太平洋穿過千島群島的無數海峽西流之水,以及從日本海經過拉佩魯茲(pe肉色,亦作宗谷)海峽北流之水組成。受這些洋流影響,海域東半部的水溫較西半部高,海水一般沿逆時針方向流動。從太平洋匯合的海水,特別是在千島群島東部和中部之間匯合的海水,在東部的幾條支流上形成湍急的急流向北流去,而在西部,從西伯利亞大陸註入的河水則匯入類似的急流中向南流去。
海流大致為氣旋式環流。太平洋暖水經千島群島北部海峽流入該海後,分為兩支:
一支向西北直指約翰島。強度不斷減弱。另一支向北,到北部沿岸後轉向西和西南。沿岸南下途中,不斷納入各條河流淡水(尤其是黑龍江的徑流),後沿庫頁島南下。這是寒冷的沿岸流;並有小部分從拉彼魯茲海峽(宗谷海峽)北側流向日本海。
而日本海的暖水從拉彼魯茲海峽(宗谷海峽)南側流入本海區,沿著北海道北岸向東流,即為宗谷海流。流速可達50-90厘米/秒。從而,構成氣旋式的總環流。流速,近岸大於遠海。遠海流速一般為5~10厘米/秒。流向較穩定。該海區與太平洋的水交換,主要通過千島群島諸海峽。就整個群島地區來說,上層為北進南出;深層則主要由太平洋流入,這與拉彼魯茲海峽(宗谷海峽)以南進北出的方式與日本海進行水交換有所不同。
水團主要有表層水、中層水和太平洋深層水。表層水(0-150或200米層)是冬季由海水垂直對流形成,溫、鹽特征值分別為-1.7~0.6c和32.。中層水(200-800米層)是由太平洋流入的上層水混合變性而成,其溫、鹽特征值分別為0.1-2c和33.3~33.8。太平洋深層水(800米以深)由太平洋流入的深層水變性而成,特征為高溫(2.4c左右)、低氧(amp;amp;amp;lt;1毫升/升),鹽度為34.3‰-34.4‰……
潮波由太平洋傳入,潮汐以不正規全日潮為主。僅北部、西北部沿岸及珊塔爾群島附近為不正規半日潮。潮差北大南小。品仁灣天文角附近,潮差可達13米。珊塔爾群島也可達7米,南部海區則僅0.8-2.5米。潮流則分半日潮和全日潮。流速因地而異,外海僅5-10厘米/秒,海峽和海灣口潮流可達2-4米/秒。
本海區海水中營養鹽類較多,有利於海洋生物的繁殖。浮游植物量達20克/米,主要屬矽藻門,其次為甲藻。浮游動物的生物量,某些地區可達1-3克/米。底棲生物全海區的總生物量達2億噸。各種動物群中,以軟體動物為最多,其次為棘皮動物和多毛類環節動物。較有經濟價值的是堪察加蟹、藍蟹和某些軟體動物。魚類約有300種,其中鮭魚、鯡魚、普鱈、鰈魚等30種魚類,均有重要經濟價值。此外,還有抹香鯨、海獅和海豹等哺乳動物。
大陸架海域漁業資源豐富。多寒帶魚類,以鯡、鮭、鱒等魚為主,東部堪察加附近有世界上最大的捕蟹場。盛產大馬哈魚、鱒、鯡、鱈和毛鱗魚等。沿岸港口有俄羅斯的馬加丹、鄂霍次克、科爾薩科夫和日本的網走等。多海狗、白鯨、海驢、海豹等動物。開發較晚,1713年才從鄂霍次克開航到堪察加地區。重要港口有蘇聯的馬加丹、鄂霍次克、尼古拉耶夫斯克(廟街)、科爾薩科夫以及日本的網走、紋別等,大多數為漁港。堪察加半島附近水域盛產魚、蟹。溫暖季節的鄂霍次克海水頗為適合海洋生物生長。這裏的海生植物有海藻和海草,海生動物有小龍蝦。貽貝、蟹、海膽、珊瑚蟲以及多種魚類,其中大麻哈魚、鯡魚、綠鱈、比目魚、鱈、毛鱗魚和胡瓜魚,以及蟹和褐蝦等經濟價值都很高。鄂霍次克海還有鯨、海豹、海獅和海狗等哺乳動物。
鄂霍次克海是太平洋西北部的邊緣海。位於千島群島和亞洲大陸之間。經宗谷海峽(拉彼魯茲海峽)通日本海,經千島群島各海峽連接太平洋。鄂霍次克海上有定期航運溝通俄羅斯遠東各港口。沿岸主要港口有納加耶夫(nagayevo)灣的馬加丹(magadan)和鄂霍次克。薩哈林島的科爾薩科夫(koakov)以及千島群島的北庫裏爾斯克(色vero-褲日lsk)和南庫裏爾斯克(yuzhno-褲日lsk)也頗重要。冬季有大塊浮冰妨礙航運,夏季有濃霧阻礙交通。鄂霍次克海東為堪察加半島,東南為千島群島,南為北海道島,西、北為西伯利亞,西南為庫頁島。鄂霍次克海經千島群島諸海峽與太平洋相通,在韃靼海峽與拉彼魯茲海峽(宗谷海峽)與日本海相連。當地最著名的景觀為冬季在海面出現的浮冰。
中文名稱鄂霍次克海外文名稱所屬地區太平洋面積1.3萬平方千米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平均水深821米最大水深3916米大陸架寬度約400千米形成時間第四紀主要入海河流阿穆爾河(~^~)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